Tuesday, June 24, 2008

潘永強的文章,東方日報

人心散了,精神就不在(上)

2008年6月23日
作者 - 潘永強

自2008年大選后國內政治出現新形勢之際,當下各股政治與社會力量都在醞釀盤整,緊密關注政局發展。然而,一度在華人政治上頗有影響力,具有民間龍頭地位的董總,卻表現得前后失據,既在選前不敢作為,又在選后無所作為,反而與自己創辦的新紀元學院陷于一場爭執之中。一葉知秋,董總的社會領航力出現嚴重危機,不能沉默忽視。

董總曾經是民間社會力的動力引擎,甚至對馬來西亞的民權運動也有倡導之功。然則,近年來董總上下卻是氣氛詭譎,組織疲軟,更日漸失去過去的議題領導和論述開創的能力,反而一再令自身陷于無什意義的人事與權力爭端,不禁使人惋惜歎息。近期圍繞于新紀元學院的爭議,只是一連串無謂爭議的最新一例,若現狀不變的話,可以保証絕非最后一宗。

凝聚人心的理想精神

董總主導的新紀元學院理事會,與院方行政/學術主管之間的角力,自公諸報端后,吹起連串波瀾,從各種議論看來,如今事件已超出單純只是一所私立學院的管理糾葛。它的本質絕非關于法令和規章的解釋問題,儘管有關人士會努力爭辯,但即使存在,也不過枝節而已。

它的關鍵也並非純屬董事理事與學院主管之間的職權分工問題,因為現代高等教育機構的運作,自有一套客觀存在的學術與專業規範,無法假裝不知或予以漠視,不能用辦獨中的心態來辦大學,這是常識。要解決職權「認知」上的矛盾,只要虛心誠意,看不出有任何困難。所以當初設立人力征聘小組之議,要由理事會主席面試學術人員,不單荒唐到極至,簡直就是鬧劇。

目下新紀元學院在發展上面臨的另一層焦慮,還涉及到我們的民間力量,是否有能力獨立辦好一所大學,這當然是一個嚴肅的叩問,實關係到吾人如何清醒把握現代大學理念的方向與原則。可是對新馬華社而言,這倒不是新生議題,當年在創建南洋大學時,以及獨大訴訟案的判詞中,大家就提早體會這種煎熬,如今只是歷史的重演而已。

面對新紀元學院這次的爭端,上述問題鋪開以后,都值得一一思索。然而,我們不應被種種旁枝末節干擾視線,而模糊了爭端的核心。電影《天下無賊》有一句對白:「人心散啦,隊伍就不好帶啊!」,很可以用來說明一些事實。

近些年來,華教運動就是人心散了,共識被破壞,董總領導中樞弱化與老化,由盛轉衰,而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新紀元學院的風波,只不過再一次暴露近年董總內部領導與格局的江河日下,其次,則是多年來因矛盾鬥爭而衍生的各股人事與派系,亦不想錯過任何機會,把各種恩怨是非牽連進來,而令爭議更形複雜。為什么人心會渙散?有來自國家的擠壓,有來自組織的邏輯,但都及不上精神追求的喪失。

董總自七十年代崛起以后,有胡萬鐸的登高一呼(胡先生是有歷史地位的,沒有人會否定),再有林晃昇創業家般的毅力與智慧。當時的華教運動處境比今日險峻百倍,物質基礎欠缺,組織與制度粗陋,但是凝聚人心的卻是一股元氣,一種精神,一份情懷。董總的事業與社會動員成就,是用了一代人的青春努力建設的成果。不少董總的資深干部,如李萬千、莫泰熙、李華聯、柯嘉遜,是在自己最可貴的歲月投身隊伍,他們可能比現在一些董總常委、理事更早獻身這個運動,許多人還以低于市場的薪資堅持奮鬥。誠如楊培根律師所說,柯嘉遜等人不計個人得失,十年如一日,早就用實踐証明他們才是「為華教服務的中堅份子」。而支撐他們的工作,不一定是物質的回報,或是權
力的想像,而是心中的一股氣慨,以及理想精神的追求。

缺乏衝撞力的領導

在社會運動中,人心的凝聚需要有催化器,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時代氣氛外,林晃昇發揮了一個「社運企業家」的泱泱大度角色。許多人是在林先生的感召與延攬下,集聚在這面義幟之下,這也培養起如今人們還感懷不己的「群策群力,普遍參與」之氣氛。很多建設和事業,就是在成員們一方面既能參與,又從中享受愉悅和成就中逐步完成的。人氣和精神,就是這么無價與寶貴。

既然如此,何以人心會潰散呢?這當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只是大家不應忘記,董總本來不是華團,而是一支社運力量。董總崛起的第一波參與者,以一股勇氣和想像力,開創了抗爭的可能性,証明只要有抗壓性,集体行動是可以迫使政治權威產生改變,這個路徑奠定了董總的基石。對于后繼的運動領導人而言,其優勢是除了有先行者留下的遺產,還有空間去檢視過去的運動經驗。

問題在于,后起的領導人在抗爭風險與成本上雖明顯減低了,可是也日益缺乏想像力和衝撞力,反而更加內向和保守。對國家的壓制,竟然比第一波的抗爭者更加驚懼。有一段時期,董總領導人還認真學習馬華公會的語言,言必稱「時代變了,爭取的方式也要變」,卻從未說明白究竟哪裡變了,或為什么要變,好像只要把話說得很玄就越莫測高深的樣子。

社會運動經常得仰賴「現狀可以改變」的精神,以資激勵。如果缺乏這種眾志可成城的精神,一旦遇到高壓持續,反而會導致運動領導人的挫折感,積極的參與沒有相應的回報,就產生難堪的結局。董總在訴求事件上棄械而逃,領導層跟著就浮現不如歸去的心情。精神洩了,人心就開始浮躁。


人心散了,精神就不在(下)

2008年6月24日
作者 - 潘永強

通常,運動團體隨外在變化,很少長期停留在亢奮和戰鬥狀態,若在面臨久攻不下或挫敗時,往往就進入低潮狀態。但是低潮期經常不會帶來變革和調整,反而是內部的路線和分歧迅速湧現的高峰期,諸如滋生矛盾、追究責任,甚至接受招安收編,都可能發生。據觀察,董總有一個時期,就是充滿無力感,以至失敗主義彌漫,在英文教數理課題上即為一例。

無論是莫泰熙事件或當下的新院風波,組織和官僚化問題會進一步惡化團体的衰竭與內鬥。如果是一個無什資源的小團体,散了就散了,或是重組,但對一個日益官僚化和肩負日常任務的機構組織而言,對外的無力則可能轉化為內部的本位主義或權力爭端。董總近年發生的組織困境,並沒有把理念說得清楚,而多是發生在干部老化、領導換班的交接期,對人多過對事,對內多過對外。當前的董總領導人,似乎不習慣扮演運動的整合者角色,反而像是共識的破壞者,確實使人錯愕。

人心散了,許多過去的模式和規範就一一被挑戰,所以現在董總對新院開始要「糾正」過去的工作習慣。厘清權責和法規,當然合理,但要看是在怎樣的動機與氛圍下提出,當法條要為權力服務時,它就是整人的工具,儘管可以包裝得很堂皇。

當人心散了之后,也很難再有感召力去爭取新血,此前董總培養的一群教改中層干部,也紛紛離去,未來必定面臨人事斷層。一旦類似糾葛無法解決,新院也肯定吸收不到優質人材,很難期待唯唯諾諾之輩會願意捍衛學術的自主與尊嚴。

儘快澄清指責

新紀元學院的主管們批評葉新田「獨斷獨行」,不尊重華教運動歷來上下一心,全体參與的珍貴傳統,「嚴重破壞華教工作夥伙的和諧關係」。對一個在任的董總主席作出如此尖銳的公開指責,在華教史上絕無僅有,所以新院主管們的文告,就其控訴之強烈與問題之嚴肅,要說這一紙聲明必將成為「歷史文獻」,也毫不誇張。新紀元主管們維護校園自主與權利不被侵襲,是開國內高等學府的風氣之先,只會增進學院風評,而無損害校譽之虞。

自文告發佈后,楊培根與劉錫通這兩位受社會尊重的華教工作者,馬上公開力挺,幾乎哽咽流淚,也說明新院主管的說法並非無的放矢、片面之詞。兩人不只痛批葉新田破壞華教運動優良傳統,楊氏也質疑這些做法「究竟是在維護華教,還是在嚴重打擊華教運動?」面對彼等的連串批判,實在容不得董總高層和葉新田的迴避閃躲,等閒視之。身為董總主席,面臨如此嚴肅指責,有必要儘快作出具說服力的澄清,否則如何繼續有效執行領導職務?

改造百年老店的奇異公司前總裁威爾許(Jack Welch)有一句名言:「人對了,事情就對了」。一個人放錯位置,一個運動人心散了,精神就不在,可見人對事的成敗是何等重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