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4, 2008

華教運動分道揚鑣?東方日報社論

2008年6月24日
作者 - 黃金城

新紀元學院風波從雪邦新校園校地的「不平等條約」曝光以來,非但沒有如董教總教育中心文告所說的「告一段落」,反而越演越烈;華教運動出現兩股不同的力量,已是大勢所趨。

董總主席葉新田缺席週日的「新紀元學院贊助人工作匯報與交流會」,引起部分華教人士不滿,「挺葉」與「抨葉」兩派互相嗆聲,唯獨主角「失蹤」,使到週日的贊助人大會異常火爆。

華教運動本來就是一場社會運動。董教總作為領導社會運動的組織,本來就應該廣納五湖四海的賢士,匯聚不同派系、不同思想、不同背景的社會運動家,共同為華教工作,當中若有意見分歧,若能在良好機制協調下,可以擦出思想的火花;反之,則只有割席絕交、各行其是。

從胡萬鐸、林晃升到郭全強領導的董總,盡管面對國家機器的重重阻力,仍展現出充沛的社會動員力量;308政治海嘯過后,外部壓力驟減,內部矛盾激化,此消彼長的結果,也使到長期「存而不論、避而不談」的矛盾擺上檯面。

事實上,現有的董教總存有兩股不同的力量,一股以葉新田為首,並獲得各地董聯會支持;另一股則以華教運動的工作者為基礎,包括新紀元學院院長柯嘉遜、新院學術與行政人員、個別的校友會、華教的法律顧問楊培根、劉錫通、尊孔校長吳建成、前董總執行秘書兼評論人李萬千等。這兩股力量的意識型態沒有太嚴重的落差,但行事方法及工作文化則有明顯差距,尤其是學術行政人員的聘用方面,更是各持己見。

從過去的「不續聘莫泰熙事件」,雙方早已存有芥蒂;如今發展到新紀元人事問題與新校地風波,更是針鋒相對。事件的演變,己不是董總辦幾場「新校地匯報會」,或是發表多幾篇官樣「告一段落」的文告,或要求媒體「隱惡揚善」、或高呼「家醜不可外揚」的心情告白可以解決的。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機構,它必需外華社交代。

本報專欄作者潘永強昨日在《名家》版撰寫的〈人心散了,精神就不在〉一文,清晰的點出華教運動的幾個問題與矛盾,值得所有關心華教的人士細讀。尤其潘文指出華教運動「精神追求的喪失」,更是直指要害。

我們可以說,華教運動是以「民族主義」為旗號的一支社會運動,它以民族主義為召集動員力量,使到華文教育得以在馬來西亞長存發展;而且,參與華教運動的人士,不論是出資辦校的民族資本家,或是投身運動前線的教職人員,他們之間不僅是單純的「賓主關係」,而且還有一份「同志之愛」、「戰友之情」,雙方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勉勵、共同進退。只有在這種「革命氛圍」下,才有可能抵擋國家機器的鎮壓與收編,對于個人在薪資福利方面的得失,才不會斤斤計較,華教事業才能繼續萬里長征。

我們很難想像,在沒有了「同志之愛、戰友之情」的華教運動是怎樣的一種運動。如果沒有同志戰友之誼,那么,新紀元學院或整個華教運動,就可能淪入「沒有主義」的陷阱中;沒有了精神價值,便只有墜入虛無的深淵,華教運動也難乎為繼。董事會與新院的教職行政人員,就完全以勞資雙方的利益為考量,華教運動屆時沒有所謂「正義至上」,就只有「錢在人間」──所有以營利為目的私立學院,就奉行這條邏輯,這恐怕不是華社支持華教運動的本意。

華教運動必需召喚精神價值,才能力挽狂瀾,找回民族資本家與華教工作者的同志之誼。若是完全以規章為訓,就只能培養「我會打好呢份工」式的公務員院長與學生,而不是追求精神價值的有機知識份子。這也不是華華社支持新紀元學院的本意。

目前的情勢,已經不能靠華團擺和頭酒式的方法,以達到「家和萬事興」的目的。華教運動需要理清方向,如果雙方不能磨合,最后只好分道揚鑣。但願分道揚鑣是「合久必分」,未來是「分久必合」,或是「殊途同歸」。

僅供參考 § 葉子兵法,東方日報

§
2008年6月23日
作者 - 楊善勇

那個風雨如晦的下午董教總法律顧問楊培根律師聯同劉錫通律師,由李書禎小姐陪同在隆雪華堂召開記者會;報道都說:楊律師激動不已,語氣哽咽,不能言語,良久情緒才能平和舒緩。

經年累月出入法庭,處變不驚的楊律師后來為自己的一時失控,向記者解釋:「今天對付的不是敵對的一方,對付的是我們自己人。我們感到痛心。」可是,葉新田出手對付新紀元的隊伍時,他可曾想到槍口瞄準的是多年出生入死的戰友?

楊律師說得再好不過:「當一些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沒有辦法跟你辯駁的時候,他們就用技術問題來搞你,來弄你團團轉,你一不小心就落入圈套,在那裡團團轉。」

事發以來,我們確實這樣跟著事變團團轉,可是,董總主席,where are you?把14位主任趕出理事會場,交由署理主席鄒壽漢為葉博士產品代言人。為何當初又發信邀請新紀元同事,緣由全部推給副院長莫順宗說明。

如果我們再問,為何把從1983年起一直擔任獨中工委會委員的柯嘉遜博士從工委會除名,按照葉子兵法的戰略,自然要請出張光明博士為本身的那些失誤挺身護法。

這樣也好,自己人不在氣氛凝重的現場,就不會語氣哽咽就不會不能言語,就不會情緒激動。著作等身,熟悉兵法的葉新田,這樣的應對風範,望之彌高讓人敬仰。

或許這就是所謂「亞洲企業管理的金科玉律」了。

對了,不是說新紀元院長不再續聘了。董總史上最有學問的葉新田既有三個博士學位:美國Kensigton University哲學博士(1991)、教育博士(2000)、澳洲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企管博士(1998);我看院長不如就由葉公兼任吧!

註:google搜尋不見Kensigton University,只有Kensington University。Kensington University在2003年10月29日為庭令解散之。

勿蓄意抹黑葉新田,東方日報

2008年6月24日
作者 - 一介書生

6月14日下午,董教總新紀元學院14位行政與學術主管聯署向傳媒發佈《新紀元14主管告社會大眾書》(下面簡稱《告社會大眾書》)。閱讀之余,感慨萬端。

《告社會大眾書》開篇道明目的,即對新紀元學院理事長葉新田在6月14日上午理事會議上,「要求所有向來都列席會議的行政與各學系系主任全體退席,不得與會」事,「向華社交待並說明事件的來龍去脈」。但這立意,與全文凸顯的幾項意旨並不相符。這些意旨包括:阻撓新紀元學院理事會執行與貫徹《新紀元學院管理規章》;發洩不滿董總沒續聘莫泰熙的積怨;蓄意抹黑新紀元學院理事長葉新田的人格。

而且14主管憂心忡忡的「新紀元學院人力資源徵聘小組」在當天理事會議通過成立了嗎?據隔日報載,該小組並沒有成立。如此,何以說理事長「完全推翻新院創校10年以來,由作為新院首席行政與學術首長的院長負責制的傳統」?

另外,14主管不獲列席理事會議,何以「意味著從此以后學院的行政與學術事務不再由學院的相關主管負責,而是受命與執行理事長與理事會的指示與吩咐」,更「嚴重破壞華教工作夥伴的和諧關係」?難道新紀元學院沒有為14主管制訂職責,學院理事會干預了14主管的角色扮演嗎?再看,新紀元學院理事會的組織成員包括了創校機構代表、校友代表、講師代表、學生代表、委任代表、正副院長,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少了14主管的列席會議,怎的「嚴重破壞華教工作夥伴的和諧關係」?

《告社會大眾書》第3點說葉新田迫使董總前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離退,「同時造成董總與獨中工委會多位行政主任與學科秘書的相續離職,對獨中教育與教改工作的影響與負面作用,已為關注華教運動的各界人士所周知」。筆者並不以為然。首先,莫泰熙先生乃因約滿不續聘,照章離退。《告社會大眾書》見報后,莫先生即通過報章澄清「他並不是被葉新田迫使離退」。其次,14主管何以證明「董總與獨中工委會多位行政主任與學科秘書的相續離職」皆導因于莫先生的離退?

筆者由于工作關係,與董總有所接觸,發覺當前董總與獨中工委會各行政部門運作如常,不像傳言所說「課程局不再編輯新課本」,「考試局沒有人做工」,「師資培訓工作已停頓」。縱觀《告社會大眾書》,借題發揮,什而借捍衛「高等教育學府的學術獨立性與行政自主性」,以及維護「華教運動傳統」的話語霸權,凌駕一切之上。然則,學術工作「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和教育者「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精神,付之闕如!

林風的文章:新紀元毫起轉向紅燈,東方日報

新紀元亮起「轉向」紅燈

2008年6月24日
作者 - 林風

近日新紀元學院爆發的風波,既不限于所謂「推動法治發展」而觸及人事任命權的修訂,亦非「莫泰熙背后主使」那么簡單和表面化,焦點在于「新紀元學院」在雪邦新校址發展中的定位和轉向,隨著不利于董總的合約爆光,以及14名系主任被「請」出理事會議室而展現在世人面前。

「推動法治發展」的管理規章,明顯欲改變10年已成的慣例,在一定程度上削減或取回院長的行政甚至某種決定權。或者說,過去「莫泰熙影子」揮之不去,理事會主席要「一手抓」,強以「法制」(非法治)來約束行政階層的權限,以利辦事。

數年前辭退董總行政主任莫泰熙,也許確有發生過「挾持」主席言論之嫌;惟此次14名系主任不受尊重出席會議(受邀出席,簽到),前主席胡萬鐸指為「莫泰熙背后主使」,未免過于低估14名高階主管分辨是非的能力,何況還沒出現人證與物證加以證明。

我們只能說,這是「莫泰熙影子」產生的「狂犬症」,一犬吠影,萬犬吠月。

考驗華教透明機制

重新執行人事任免權,有無損及推動和發展華教影子業應具備的「伙伴」、「同僚」關系(非僱傭關系)?有無傷害到新紀元創校「多元開放,成人成才」的理念?有需要經過相關單位溝通,協商而達致共識,息事寧人。

如果說,許許多多的規章都是為了新紀元未來發展所擬定,更需要公開化讓支持華教之士表達意見,以免日后引發更大、更嚴重的爭議,亦是「華教透明機制」所必須的考驗。

較早前「泄漏」雪邦新校地合約,經《東方日報》搶先報道,可以看出許多不利董總的條文(參見本月16日吳彥華寫的「新紀元學院發生了什么事?」一文),引起葉新田頗有微言,說明了董總的「透明機制」不再或變質。否則,為何不能將不利于董總的條件公開?讓社會有識之士以及全國華團鄉會明白真相,甚至增加合約的談判籌碼,化劣勢為優勢。

據所知,其中「雪邦工程合約」7.14條文規定:「不能在其他地方發展校園……」。這對于目前新紀元學院15年內的加影校園發展大計,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院長柯嘉遜提倡的「城市大學」理念,已有三個地點可供作不同科系發展。

華教事業「轉向」隱憂

柯氏欲在會上提出的「新紀元學院行政層對校園發展計劃之選擇的意見」,以「未列入議程」為由加以拒絕。很明顯的,以葉新田為首的理事會是以不屑的眼光對待這份文件,否則,應以「情」接納之留待下次會議再行討論,絕非硬繃繃以「理」(未列入議程)隨意打發了事,也凸顯「照章行事」的管理哲學,貫徹僱傭關系大于華教傳統的「伙伴」或「同僚」關係。「獨中校長不是人做的」的感嘆,會否是「院長不是人做的」另一章?

兩名法律顧問楊培根、劉錫通質疑董教總領導人如今在華教運動上是弄錯方向、迷失方向還是故意轉向?

這會讓人臆測,加上有跡象顯示,如「取回」人事任免權,加強「管理規章」,雪邦新校地合約談判的「隱秘性」,對于以加影校園為中心的分區擴展計劃「冷眼旁觀」,在在都有「轉向」或「轉型」發展的痕跡、走向。

在發展區域教育中心的驅使下,私人高等院校的發展一支獨秀,有者已躋身于挂牌公共公司之林。

民辦的新紀元學院,2001年獲得豐隆集團捐贈的100英畝土地,具有帶動地價飆升的一定作用,惟面對發展需要數千萬,有者估計上億令吉經費,誠為華社重大負擔。因此,不排除轉型為「企業化」的意圖。與此同時,讓人想起民族企業的控股公司如商聯控股、福聯控股近日出現「瘦田耕后有人爭」事件,聯想到「華教事業」走向轉型為教育企業的隱憂,窺見新紀元發展之路亮起了「紅燈」。

潘永強的文章,東方日報

人心散了,精神就不在(上)

2008年6月23日
作者 - 潘永強

自2008年大選后國內政治出現新形勢之際,當下各股政治與社會力量都在醞釀盤整,緊密關注政局發展。然而,一度在華人政治上頗有影響力,具有民間龍頭地位的董總,卻表現得前后失據,既在選前不敢作為,又在選后無所作為,反而與自己創辦的新紀元學院陷于一場爭執之中。一葉知秋,董總的社會領航力出現嚴重危機,不能沉默忽視。

董總曾經是民間社會力的動力引擎,甚至對馬來西亞的民權運動也有倡導之功。然則,近年來董總上下卻是氣氛詭譎,組織疲軟,更日漸失去過去的議題領導和論述開創的能力,反而一再令自身陷于無什意義的人事與權力爭端,不禁使人惋惜歎息。近期圍繞于新紀元學院的爭議,只是一連串無謂爭議的最新一例,若現狀不變的話,可以保証絕非最后一宗。

凝聚人心的理想精神

董總主導的新紀元學院理事會,與院方行政/學術主管之間的角力,自公諸報端后,吹起連串波瀾,從各種議論看來,如今事件已超出單純只是一所私立學院的管理糾葛。它的本質絕非關于法令和規章的解釋問題,儘管有關人士會努力爭辯,但即使存在,也不過枝節而已。

它的關鍵也並非純屬董事理事與學院主管之間的職權分工問題,因為現代高等教育機構的運作,自有一套客觀存在的學術與專業規範,無法假裝不知或予以漠視,不能用辦獨中的心態來辦大學,這是常識。要解決職權「認知」上的矛盾,只要虛心誠意,看不出有任何困難。所以當初設立人力征聘小組之議,要由理事會主席面試學術人員,不單荒唐到極至,簡直就是鬧劇。

目下新紀元學院在發展上面臨的另一層焦慮,還涉及到我們的民間力量,是否有能力獨立辦好一所大學,這當然是一個嚴肅的叩問,實關係到吾人如何清醒把握現代大學理念的方向與原則。可是對新馬華社而言,這倒不是新生議題,當年在創建南洋大學時,以及獨大訴訟案的判詞中,大家就提早體會這種煎熬,如今只是歷史的重演而已。

面對新紀元學院這次的爭端,上述問題鋪開以后,都值得一一思索。然而,我們不應被種種旁枝末節干擾視線,而模糊了爭端的核心。電影《天下無賊》有一句對白:「人心散啦,隊伍就不好帶啊!」,很可以用來說明一些事實。

近些年來,華教運動就是人心散了,共識被破壞,董總領導中樞弱化與老化,由盛轉衰,而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新紀元學院的風波,只不過再一次暴露近年董總內部領導與格局的江河日下,其次,則是多年來因矛盾鬥爭而衍生的各股人事與派系,亦不想錯過任何機會,把各種恩怨是非牽連進來,而令爭議更形複雜。為什么人心會渙散?有來自國家的擠壓,有來自組織的邏輯,但都及不上精神追求的喪失。

董總自七十年代崛起以后,有胡萬鐸的登高一呼(胡先生是有歷史地位的,沒有人會否定),再有林晃昇創業家般的毅力與智慧。當時的華教運動處境比今日險峻百倍,物質基礎欠缺,組織與制度粗陋,但是凝聚人心的卻是一股元氣,一種精神,一份情懷。董總的事業與社會動員成就,是用了一代人的青春努力建設的成果。不少董總的資深干部,如李萬千、莫泰熙、李華聯、柯嘉遜,是在自己最可貴的歲月投身隊伍,他們可能比現在一些董總常委、理事更早獻身這個運動,許多人還以低于市場的薪資堅持奮鬥。誠如楊培根律師所說,柯嘉遜等人不計個人得失,十年如一日,早就用實踐証明他們才是「為華教服務的中堅份子」。而支撐他們的工作,不一定是物質的回報,或是權
力的想像,而是心中的一股氣慨,以及理想精神的追求。

缺乏衝撞力的領導

在社會運動中,人心的凝聚需要有催化器,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時代氣氛外,林晃昇發揮了一個「社運企業家」的泱泱大度角色。許多人是在林先生的感召與延攬下,集聚在這面義幟之下,這也培養起如今人們還感懷不己的「群策群力,普遍參與」之氣氛。很多建設和事業,就是在成員們一方面既能參與,又從中享受愉悅和成就中逐步完成的。人氣和精神,就是這么無價與寶貴。

既然如此,何以人心會潰散呢?這當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只是大家不應忘記,董總本來不是華團,而是一支社運力量。董總崛起的第一波參與者,以一股勇氣和想像力,開創了抗爭的可能性,証明只要有抗壓性,集体行動是可以迫使政治權威產生改變,這個路徑奠定了董總的基石。對于后繼的運動領導人而言,其優勢是除了有先行者留下的遺產,還有空間去檢視過去的運動經驗。

問題在于,后起的領導人在抗爭風險與成本上雖明顯減低了,可是也日益缺乏想像力和衝撞力,反而更加內向和保守。對國家的壓制,竟然比第一波的抗爭者更加驚懼。有一段時期,董總領導人還認真學習馬華公會的語言,言必稱「時代變了,爭取的方式也要變」,卻從未說明白究竟哪裡變了,或為什么要變,好像只要把話說得很玄就越莫測高深的樣子。

社會運動經常得仰賴「現狀可以改變」的精神,以資激勵。如果缺乏這種眾志可成城的精神,一旦遇到高壓持續,反而會導致運動領導人的挫折感,積極的參與沒有相應的回報,就產生難堪的結局。董總在訴求事件上棄械而逃,領導層跟著就浮現不如歸去的心情。精神洩了,人心就開始浮躁。


人心散了,精神就不在(下)

2008年6月24日
作者 - 潘永強

通常,運動團體隨外在變化,很少長期停留在亢奮和戰鬥狀態,若在面臨久攻不下或挫敗時,往往就進入低潮狀態。但是低潮期經常不會帶來變革和調整,反而是內部的路線和分歧迅速湧現的高峰期,諸如滋生矛盾、追究責任,甚至接受招安收編,都可能發生。據觀察,董總有一個時期,就是充滿無力感,以至失敗主義彌漫,在英文教數理課題上即為一例。

無論是莫泰熙事件或當下的新院風波,組織和官僚化問題會進一步惡化團体的衰竭與內鬥。如果是一個無什資源的小團体,散了就散了,或是重組,但對一個日益官僚化和肩負日常任務的機構組織而言,對外的無力則可能轉化為內部的本位主義或權力爭端。董總近年發生的組織困境,並沒有把理念說得清楚,而多是發生在干部老化、領導換班的交接期,對人多過對事,對內多過對外。當前的董總領導人,似乎不習慣扮演運動的整合者角色,反而像是共識的破壞者,確實使人錯愕。

人心散了,許多過去的模式和規範就一一被挑戰,所以現在董總對新院開始要「糾正」過去的工作習慣。厘清權責和法規,當然合理,但要看是在怎樣的動機與氛圍下提出,當法條要為權力服務時,它就是整人的工具,儘管可以包裝得很堂皇。

當人心散了之后,也很難再有感召力去爭取新血,此前董總培養的一群教改中層干部,也紛紛離去,未來必定面臨人事斷層。一旦類似糾葛無法解決,新院也肯定吸收不到優質人材,很難期待唯唯諾諾之輩會願意捍衛學術的自主與尊嚴。

儘快澄清指責

新紀元學院的主管們批評葉新田「獨斷獨行」,不尊重華教運動歷來上下一心,全体參與的珍貴傳統,「嚴重破壞華教工作夥伙的和諧關係」。對一個在任的董總主席作出如此尖銳的公開指責,在華教史上絕無僅有,所以新院主管們的文告,就其控訴之強烈與問題之嚴肅,要說這一紙聲明必將成為「歷史文獻」,也毫不誇張。新紀元主管們維護校園自主與權利不被侵襲,是開國內高等學府的風氣之先,只會增進學院風評,而無損害校譽之虞。

自文告發佈后,楊培根與劉錫通這兩位受社會尊重的華教工作者,馬上公開力挺,幾乎哽咽流淚,也說明新院主管的說法並非無的放矢、片面之詞。兩人不只痛批葉新田破壞華教運動優良傳統,楊氏也質疑這些做法「究竟是在維護華教,還是在嚴重打擊華教運動?」面對彼等的連串批判,實在容不得董總高層和葉新田的迴避閃躲,等閒視之。身為董總主席,面臨如此嚴肅指責,有必要儘快作出具說服力的澄清,否則如何繼續有效執行領導職務?

改造百年老店的奇異公司前總裁威爾許(Jack Welch)有一句名言:「人對了,事情就對了」。一個人放錯位置,一個運動人心散了,精神就不在,可見人對事的成敗是何等重要。

新纪元学院行政层对校园发展计划之选择的意见

经过新纪元学院全体行政主任的深入讨论,我们提出以下有关校园发展的几项建议或意见,提呈各位董事、理事们参考和讨论。

(一)有关雪邦工程合约

1.1 我们认为,雪邦工程合约的第7.14条文规定 “不能在其它地方发展校园” ,是完全
不能接受的条件。董教总不应被此条文限制。我们有权维持现有的校园发展,同时,在这15年内,我们应有保留其它扩展或发展校园的选择权,学院的发展重心不应全部放在雪邦校园上。

1.2 与此相关的是,我们也不同意合约附录B“施工进度表”与第7.01条文的规定。我们
还未升格为大学,课程的认证与招生的情况都非我们所能掌控。另外,每一期工程的每一项发展工程,有赖于社会群众的筹募。发展商在合约上清楚注明董教总必须完全负责有关计划的经费,我们无法认同这个工程施工进度表。

1.3 第4.02.2条文清楚说明,董教总必须承担所有的财务开销,包括在时效内兴建每一阶
段的基本设施。

1.4 针对终止合约事项,第9.02 (d) 条文说明“所有建在土地上的建筑物,若合约中途终
止,不论全部或部分完成,都完全归于发展商,且不须作出任何补偿。

(二)我们对雪邦发展计划的看法

2.1 根据我们的发展计划,我们有意在雪邦开办新科系如农业、理工与旅游,招生与经费
都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很担心这些科系的经费与招生的事务。

2.2 倘若无法获得大学的准证,我们只能开办文凭课程或2+1课程,招生肯定极为困难,因雪邦是个偏远且孤立的地区。期望行政人员迁到雪邦校园,或许不成问题;可是学术人员,尤其是兼职讲师和学生,若全部都要迁到雪邦,恐怕又是难题。据分析,拉曼大学最近迁校金宝,造成所有私立学院和大学的招生人数于2008年4月急速上升。

2.3 依据合约,每一期的雪邦工程至少耗资2000万元。我们预估若15年内发展5期的计划,共需耗费约1亿元,将使我们根本没有足够时间弥补每期的亏损。董教总领导层准备承担这个重任吗?









(三)行政层对学院校园发展的构想

从现代大学校园的规划与设计的案例来看,在西方国家中,超过90%大学校园是属于“城市校园”(City Campus)的概念,如London, Oxford, Cambridge, Manchester, Liverpool等大学。国内的HELP、SEDAYA与其它私立大学学院的发展,也朝向这个概念发展。

有鉴于此,我们初步提出新纪元学院或大学“城市校园”的规划方案如下:

1. 加影城市校园(Kajang City Campus)

从筹款与招生的角度思考,我们已经建设了新纪元学院的加影校园,同时继续发展加影其它校园,是个可行的建议。如果我们完全投入锁定雪邦校园发展,董教总可有具体处理加影校园的计划?我们现有的固定资产,如黑箱剧场、广播室、办公楼与课室等等,不同的空间设计与装修,该如何向华社交代?

我们计划将对新纪元目前的加影校园扩展为文学与社会科学院、商学与会计学院、影像与表演艺术学院和教育学院。

2.士毛月路(Jalan Semenyih)校园

目前,一位热心人士愿意捐赠6英亩的土地予新纪元学院,该地段位于士毛月路,即富丽华酒家对面的地段,距离加影校园仅2公里。对方表示愿意承担所有建筑工程的费用,我们设想该地段未来可以发展中医与健康保健学院。若此计划顺利落实,则更有可能成为我们下一期的发展计划。

3.其它可能的选择(Jalan Reko高速大道旁/雪兰莪福建会馆)

根据目前新纪元的发展趋势,可以考虑添购或租用新的店屋,作为校园的发展选择。我们建议目前Jalan Reko 高速大道旁的办公楼,可以发展为新纪元商学院。同时,我们可以与雪兰莪福建会馆洽谈借用他们的馆址共同发展中文系。再者,新纪元学院对面的幼儿园,仍然是最适合作为学前教育中心的理想地段。这些发展计划,都可以落实,只是我们准备何时发展,且资金是否已筹措足够。

4. 南方学院的校园

另外,尚有其它选择,例如新纪元学院与南方学院合并,南院已有现成的校园,我们认为华社一定会认同,展开筹款运动争取申办一所民办的大学。如此,董教总兴办大学的筹款运动的压力将可大大减轻。


新纪元学院行政层 呈
2008年6月14日

葉新田的學術倫理道---陳萬火撰,文章來自:獨立新聞在線,22/6/2008

今年六月底,董总主席又将改选,我提出对叶新田的不信任连任案。华文报贵为华社喉舌,应该要对这个课题进行这部份的追踪报道,让华社有知的义务。我不清楚叶先生如何在当年顺利选上华教堡垒的主席。今天,从学术伦理道德的角度,叶先生曾持有野鸡大学令人置疑的的两个博士学历,我们必须省思他是否有资格连任董总主席这一职?

叶先生的母校Kensington University已经被美国法院判定为不合法的“野鸡大学”,在网路上搜寻该大学相关资料,更可以发现其母校涉及许多学位买卖的纠纷并已被美国法院下令强制关闭。由于野鸡大学一事,佛罗里达州州议员Jennifer Carroll饱受争议;身为美国多个政府部门顾问一职的 Rene Drouin更是被大加批评讨伐。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此事中报道说,我们不要一个拥有假学历的人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因此,叶先生有必要对外说明,他是如何在四年不到的时间,在此校考取两个南辕北辙科系的博士学位。这种现象,几乎在世界任一角落的学府是绝无仅有的。

在2006年,现任八打灵再也国会议员潘俭伟就以 Dubious PhD Faculty Members (令人怀疑的博士师资)为标题在知名的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布落格中指出:“除了在美国野鸡大学得到学位外,叶先生又在另一所知名度非常不高,并以距离离为专长的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取得了他的企管博士学位”。我们打开此间学校的远距离课程历史,可以发现它於1996年始创立远距离企管博士课程。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资料库显示,叶先生却仍同样的以无比罕见惊人的速度在两年后(1998)取得第三个博士学位。他是否也应对如何取得在的学位做说明呢?

身为马来西亚最高华教机构的董总主席和新纪元学院的董事,叶先生似乎热衷於收集博士学位。我们不排除他是对学识的热爱和追求。然而,叶先生有责任更有义务出来厘清,如何短时间取得三个博士的过程真相,以杜悠悠之口。不然,外界有不少人会有理由猜测,叶先生是以“非合理”的管道不当取得学位。

在高等学术机构,一般董事会不会插手主导学术和科研人员聘任,这是一般的通则。一所高等机构学术走向和人员任用,应以系和院的学术人员做最后的决议单位,而董事部的应在未发现新被聘任者有重大法律和人品问题下,於以尊重并认可系院决策。然而,叶先生很显然的,似乎想要打破专业治校的情况。他持有三个博士学位,但这似乎无法加深他瞭解学术自由的真义。理事会在人事聘任的强行直接介入系院人学术人员聘任决策,己实为最严重的干预学术自由;再者,叶先生的令人怀疑学术资格,颇有外行指导内行的行为。

无论如何,叶先生如今却持续领导马来西亚华教保垒,还传出插手干预新纪元的学术人事权,这些所引发的争端并製造马来西亚华教的动盪和分裂,以其身份而言,显见是不恰当的。因此,在考虑社会的观感和学术论理道德所造成的问题,叶先生应放弃参选连任董总主席以及新纪元理事之职。

以下为叶新田学历背景以及其真假纷纠的新闻报道:

1989 澳门东亚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一般学校)
1991年美国KensingtonUniversity哲学博士学位。(被美国法院判定不合法的野鸡大学)
1993 年美国KensingtonUniversit大学教育博士学位。(被美国法院判定不合法的野鸡大学)
1998 在考获澳洲SouthernCross University。(以极短时间内取得企管博士学位)

叶新田的学历背景
http://www.lib.nus.edu.sg/chz/chineseoverseas/oc_yxt.htm

Dubious PhD Faculty Members (令人怀疑的博士师资),内文有提到叶新田的名字:
http://educationmalaysia.blogspot.com/2006/11/dubious-phd-faculty-members.html

美国奥勒冈州政府调查之违法及不被认可之学校:
http://www.royaledu.net/News6.htm

美国五十所“野鸡大学”在夏威夷州败诉被关闭:
http://news.newstarnet.com/MainNews/NorthAmerica/2006_7_6_18_44_57_814.html

夏威夷州法院判决书
http://hawaii.gov/dcca/areas/ocp/udgi/lawsuits/kensington/kensington_u_dj.pdf